Header Row

[專題] 把消失中的香港製成標本

八方人物:把消失中的香港製成標本 2010年07月22日


[轉載/蘋果日報] 存留記憶,有人用文字,有人用影像,黎熾明( Tony)卻用微縮模型( miniature),以 1: 12的比例,把消失中的香港,製成標本。
微縮模型要做到讓人驚嘆的地步,細節最重要。 Tony今年的新作凉茶舖,牆上有部可以播節目的迷你電視,「我將部 MP4拆咗個殼,整個電視機身落去,再錄咗啲片段嚟播。」片段是以前的卡通片《飄零燕》、舊時的官方宣傳片像「兩個夠晒數」,懷 70年代的舊,貫徹到底。凉茶舖的關公神枱、「大展鴻圖」鏡面栩栩如生,但看來簡單的凉茶煲、凍飲機,其實絕不易做。

微型理髮椅最考工夫
Tony去年的作品「香港髮廊」,門口有支會轉會亮的飛髮舖紅白藍轉轉燈,「收埋個慢速摩打喺上面,又要裝十幾粒微型 LED白光燈。要佢轉得暢順,花咗唔少時間」。為求逼真,飛髮舖堆放的微型報紙,用上報紙的紙張印製。理髮椅最考工夫,沒有實物參考尺寸比例,單憑網上圖片自行摸索,整個製作前後花了 Tony近三個月的公餘時間。
廣東話有句話叫「做嗰行厭嗰行」, Tony卻是正行做模型,公餘嗜好又是做模型。「我係做建築模型嘅,以前乜都要落手落腳做,但幾年前開始工序北移,家主要接生意交畀內地做,少咗落手,覺得悶,夜晚咪做嚟自己玩囉。」
Tony記得,小學五年級時學校開放日,他用一張墊麻雀枱的卡紙做材料,製作了他人生的第一個模型,在學校展出,「係一幢別墅,家諗番覺得好肉酸」。長大了做廣告設計,看無綫早晨節目《香港早晨》介紹建築模型,一見鍾情,不能自拔,想盡辦法入行。
一做廿多年,見證行業由全手工到電腦、機械輔助,練就 Tony一對巧手,卻不敵大勢所趨,現在樓盤之類的建築模型,都是內地製作。 07年技癢的他一頭栽進微縮模型的世界,加入了香港微型藝術會,第一個作品是現已變成高檔餐廳的灣仔和昌大押,後來又參與製作包浩斯風格的灣仔街市微型。
年紀大了懷念舊事物

44歲的他承認,「年紀開始大,開始懷念以前嘅事物,而呢啲事物正越來越少」。他做過「代表香港」的冰室,早前展覽,有姓「冰室」的居港日本人願以 6,000元買下。
出版社快樂書房收集了 Tony和另外七位香港微型藝術會成員的作品,輯印成《消失中的香港》,書展推出。但說到底,無論模型如何像真, Tony還是希望,舊時人情物事不應只留下標本,「好似喺日本,昭和時代嘅成條街都可以保留得番」。
記者 陳沛敏

0 comments: